代码
pub trait Q<S> {
fn f();
}
pub trait A {
type I;
type F: Q<Self::I>;
}
// this works (1)
//
// pub struct S<T>
// where
// T: A
// {
// unsatisfied trait bound (2)
pub struct S<T>
where
T: A<I = bool>,
{
t: T,
}
无法编译:
error[E0277]: the trait bound `<T as A>::F: Q<bool>` is not satisfied
--> src/main.rs:18:1
|
18 | / pub struct S<T>
19 | | where
20 | | T: A<I = bool>,
21 | | {
22 | | t: T,
23 | | }
| |_^ the trait `Q<bool>` is not implemented for `<T as A>::F`
|
= help: consider adding a `where <T as A>::F: Q<bool>` bound
= note: required by `A`
有趣的是,如果使用注释掉的行(1)而不是(2),它就有效。如果您将关联的类型I
转换为通用类型(写trait A<I>
和A<bool>
),它也会有效。
impl<T> S<T>
where T: A
{
fn g() {
T::F::f()
}
}
使用第(1)行或通用类型I
成功,因此在这些情况下确实会假设T::F : Q<bool>
。
为什么使用第(1)行或泛型类型自动假设特征约束,而不是第(2)行?
每次我们使用where T::F: Q<bool>
时,我们是否可以在不附加T: A<I=bool>
的情况下修复上述代码?
答案 0 :(得分:4)
从Rust 1.18开始,编译器要求您编写这些边界,以使类型格式正确。基本上,为了使绑定的T: A<I = bool>
成立,要求绑定的T::F: Q<bool>
也成立。例如,如果某种类型试图像这样实现A
:
struct Y;
struct Z;
impl A for Y {
type I = bool;
type F = Z; // Z does not implement Q<bool>
}
然后Y
格式不正确,因为绑定的T::F: Q<bool>
不成立(实际上,编译器会在impl
上给出错误)。但令人沮丧的是,目前,只要绑定的T::F: Q<bool>
出现,就必须明确给出绑定的T: A<I = bool>
。在某种程度上,它让编译器放心,嘿,T::I = bool
也在那里!
为什么使用第(1)行或泛型类型自动假设特征约束,而不是第(2)行?
使用第(1)行,绑定为T::F: Q<T::I>
,正好 A
的要求(T
替换为Self
})。实际上,我们也可以像这样编写绑定:
pub trait A
where
Self::F: Q<Self::I>,
{
type I;
type F;
}
使用第(2)行,绑定的T::F: Q<bool>
可能看起来只是用T::I
替换bool
,但这种差异对编译器很重要; T::I
是关联类型,而bool
是具体类型。
Rust开发人员正在考虑改进编译器,这样就不必在having the compiler infer those bounds之间重复这样的界限了。